西班牙Beonchip微流控流量控制系統技術解析
西班牙Beonchip公司源于薩拉戈薩大學,由Rosa Monge(機械工程博士)、Ignacio Ochoa(生物學博士)和Luis Fernández(微技術博士)于2016年共同創立。
這家公司將工程學與生物學相結合,致力于開發用于體外模擬人體生理環境的微流控技術產品,其微流控流量控制系統是實驗室中進行精密流體控制的重要工具之一。
01 品牌與產品概述
Beonchip是一家專注于微流控技術的西班牙公司,其核心團隊由工程師和生物學家組成。
公司旨在設計用戶友好、易于使用的器官芯片設備,以模擬身體的生理環境,為藥物開發、化妝品測試和化學品研究提供新的實驗平臺。Beonchip的產品線主要包括微流控芯片和微流控流量控制系統(如注射泵)。
其流量控制產品旨在與自家微流控芯片良好兼容,為細胞培養、藥物篩選等生物醫學研究提供精確的流體操控解決方案。
02 產品類型與主要型號
Beonchip提供了多種微流控芯片,其微流控流量控制系統則用于控制這些芯片中的流體。
微流控芯片主要產品類型:
Beonchip提供了多種微流控芯片,以下是其部分產品類型:
產品類型名稱 | 簡要描述 |
BE-FLOW | 雙通道共培養芯片,用于研究兩種細胞類型的相互作用。 |
BE-DOUBLEFLOW | 具有多孔膜連接培養孔與微流體通道的芯片,適用于氣液界面培養、屏障研究等。 |
BE-TRANSFLOW | 用于在3D細胞培養中應用化學梯度的芯片。 |
BE-GRADIENT | 濃度梯度芯片。 |
BE-CONCENTRATION | 灌注培養芯片。 |
BE-PERFUSION | 共培養芯片。 |
BE-CO-CULTURE | 共培養芯片。 |
流量控制與注射泵相關型號:
雖然搜索結果中關于Beonchip品牌注射泵的具體型號信息有限,但其微流控系統包含流量控制設備。例如:
? FlowEZ:這是一款基于壓力的流量控制器,其壓力范圍涵蓋-800 mbar至+7000 mbar,包含真空版本。它既可以連接計算機使用,也能獨立操作。
? ISP系列:根據此前知識,Beonchip提供ISP系列實驗室注射泵(如ISP ONE, ISP TWO, ISP FOUR),該系列提供不同的通道數量選擇,流量范圍寬廣(0.0002 µL/min-165.8 mL/min),并支持多種工作模式(灌注、抽取、往復)。
03 技術參數與工作原理
微流控流量控制系統(如注射泵和壓力泵)是驅動微流控芯片內液體流動的關鍵。
技術參數(以FlowEZ壓力控制器為例):
? 壓力范圍:-800 mbar 至 +7000 mbar。
? 操作模式:可連接計算機或獨立運行。
? 兼容性:設計與Beonchip及其他微流控芯片配合使用。
工作原理:
微流控流量控制系統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驅動流體:
? 注射泵(Syringe Pump):通過步進電機精確推動注射器的活塞,使流體以設定的流速或體積在微通道中移動。這種方式能提供高精度的體積控制。
? 壓力泵(Pressure Controller):通過精確控制施加在流體上的氣壓來調節流量。這種方式響應速度快,能更好地控制微通道內的壓力環境,并減少流體脈沖。
04 核心特點
Beonchip的微流控系統及其流量控制設備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 精確的流量控制:流量控制系統能夠實現較為精確的液體流動控制,這對于需要嚴格條件的生物實驗和化學過程很重要。
? 良好的兼容性:Beonchip的流量產品與其微流控芯片兼容性良好,旨在共同工作。這些芯片通常設計與各種微流控系統(注射泵、蠕動泵、壓力控制系統等)適配。
? 多種操作模式:支持連續灌注、定量分配、往復流動等多種模式,以滿足不同實驗場景的需求,如長期細胞培養、藥物注射或模擬生理流動。
? 易于集成與操作:許多設備設計考慮了用戶友好性,例如觸摸屏界面(ISP系列),或能夠自主操作也可連接電腦(FlowEZ),便于集成到現有實驗平臺中。
05 應用領域
Beonchip的微流控流量控制系統與芯片結合,主要在以下領域應用:
? 器官芯片與疾病模型研究:用于在體外模擬人體器官功能(如肝臟、腎臟、血腦屏障等),進行疾病機制研究和藥物開發。
? 藥物篩選與毒理學測試:通過精確控制藥物濃度和暴露時間,用于高通量藥物篩選和化合物毒性測試,評估藥效和安全性。
? 細胞生物學研究:研究流體剪切力對細胞行為的影響(如血管內皮細胞),以及細胞遷移、侵襲(如腫瘤轉移)、血管生成等過程。
? 屏障功能研究:用于研究腸道、皮膚、肺等上皮/內皮屏障的物質滲透性、吸收和轉化,以及免疫反應。
? 化學梯度生成與應用:在芯片中生成并維持化學濃度梯度,用于研究細胞趨化、分化以及在不同微環境下的行為。
Beonchip的微流控流量控制系統,與其創新的微流控芯片相結合,為研究人員在探索生命科學前沿領域時提供了了一套高度可控且易于使用的實驗工具。
這些技術有助于在體外更真實地模擬人體生理和病理條件,正在推動生物醫學研究向更高精度和更強預測性的方向發展。